川菜文化网川菜文化网

弘扬川菜文化
传承川菜技艺

对虾

对虾

食材简介

对虾属甲壳尖动物,虾体小者称为虾钱。主要分布于山东、辽宁、河北、天津沿海,以天津河口尾红、爪红的对虾为最好。捕捞旺季为4~5月和9~10月。对虾体长而侧扁,整个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。头胸部外面衩有坚韧的头胸甲,腹侧有五对细长的步足。腹部被有甲壳,各自分离成节,前面一节压住后面一节,雌虾甲壳为青蓝色,雄虾棕黄色且体型小于雌虾,腹部腹侧有五对片状游泳足,尾部有扇状尾肢。

营养价值

1.虾营养丰富,且其肉质松软,易消化,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。
2.虾中含有丰富的镁,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,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,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,防止动脉硬化,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,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。
3.虾的通乳作用较强,并且富含磷、钙、对小儿、孕妇尤有补益功效。
4.虾体内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就是虾青素,就是表面红颜色的成分,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,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。

食用功效

1、增强人体免疫力:虾的营养价值极高,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,补肾壮阳,抗早衰,可医治肾虚阳痿、畏寒、体倦、腰膝酸痛等病症。
2、通乳汁:如果妇女产后乳汁少或无乳汁,鲜虾肉500克,研碎,黄酒热服,每日3次,连服几日,可起催乳作用。
3、缓解神经衰弱:虾皮有镇静作用,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,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症。海虾是可以为大脑提供营养的美味食品。海虾中含有三种重要的脂肪酸,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。
4、有利于病后恢复:虾营养丰富,且其肉质松软,易消化,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。
5、预防动脉硬化:虾中含有丰富的镁,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,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,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,防止动脉硬化,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,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。
6、消除“时差症”: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,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“时差症”。

适用人群

老少皆宜、中老年人、孕妇和心血管病患者更适合食用。

禁忌人群

宿疾者、正值上火之时不宜食虾;患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炎、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。

选购技巧

1、挑明虾首先要看新鲜度,越生猛的越新鲜,当你用手触碰的时候,它会跳动得厉害,不新鲜的则没多大反应。
2、要看颜色,颜色越深越好,正宗的明虾为深青色,颜色光亮而不灰暗,不新鲜的则看上去颜色泛白。
3、看虾有没有病,有些虾头壳下有黑点,可能就是病虾,不要购买。

储存简述

对虾的保鲜方法:在胶盒子里放一些湿纸巾,或者湿毛巾作为垫底,把虾放入里面后,再在上面铺上一层湿纸巾或湿毛巾,这么做是为了利用冰箱内的冷气,让湿纸巾或湿毛巾保持一定的湿度,来保持虾的持久保鲜。不过要记住

对虾的认识与选购

  

对虾作为一种常见的水产品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,它不仅肉质细嫩,而且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并且具有能补气健胃,壮阳补精,具强身延寿等药用价值,经常使用对身体颇有益处。鉴于此,对虾的选购就变得很重要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
对虾的外形一定要完整。新鲜对虾头尾完整,有一定的弯曲度,虾身较挺。不新鲜的对虾,尾部容易脱落或易离开、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弯曲度。

对虾内含有丰富的组胺酸,但一旦死亡变质后,组胺酸就会里即被细菌分解成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。因此,对虾的挑选一定要谨慎,切记勿使用变质的对虾。

对虾的光色反射新鲜。新鲜对虾皮壳发亮,呈青白色,即保持原色。不新鲜的对虾,皮壳发暗,原色变为红色或灰紫色。

对虾的肉质需坚实且有弹性。新鲜对虾肉质坚实、细嫩,不新鲜的对虾肉质松软。而且,优质对虾的体色依雌雄不同而各异,雌虾微显褐色和蓝色,雄虾微褐而呈黄色。

对虾的营养成分* 每100克含量数(仅供参考)

  • 热量 93 大卡
  • 磷 228 毫克
  • 钾 215 毫克
  • 胆固醇 193 毫克
  • 钠 165.2 毫克
  • 钙 62 毫克
  • 镁 43 毫克
  • 硒 33.72 微克
  • 蛋白质 18.6 克
  • 维生素A 15 微克
  • 碳水化合物 2.8 克
  • 锌 2.38 毫克
  • 烟酸 1.7 毫克
  • 铁 1.5 毫克
  • 脂肪 0.8 克
  • 维生素E 0.62 毫克
  • 铜 0.34 毫克
  • 锰 0.12 毫克
  • 维生素B2 0.07 毫克
  • 维生素B1 0.01 毫克
  • 维生素B12 0
  • 维生素B6 0
  • 叶酸 0
  • 维生素C 0
  • 胡萝卜素 0
  • 膳食纤维 0
  • 碘 0
点赞()
网站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。
文章站内地址:川菜文化网 » 对虾

相关推荐

    无相关信息

川菜文化网 弘扬川菜文化 传承川菜技艺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